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20的文章

<採香菇~大腸鏡息肉切除術>

圖片
很多病友會問我 息肉那麼大顆 大腸鏡是怎麼切除的? 大部分的息肉 我們會使用線圈型的電刀 把息肉套住切除 許醫師昨天就套了一個大大的香菇頭 切之前可以看到一個長長的柄 連接著香菇頭 確定沒有惡性病變後 然就就要開始套香菇了 相信我這還滿難的~~ 香菇頭常常會在不斷收縮的腸子裡飄來飄去... 切掉後 再用三爪鉤鉤把香菇頭拖出來 採香菇就完成了 看起來簡單的採香菇手術 其實都要經過多年磨練 才能如行雲流水般的順暢 影片如下:

內視鏡の日

圖片
日劇看多了 台灣人都很熟悉日本的職人文化 各行各業的職人對於自己的工具都有所謂的堅持 像是 野球先生 鈴木一朗 之於 球棒 連結如下: 隱藏在朗神球棒的秘密 木村拓哉 主廚 之於 刀具 連結如下: 《グランメゾン東京》 :切出5mm 對於日本的內視鏡醫師而言 內視鏡就是醫師職人文化的一部分 甚至在2006年7月14日就定出了所謂的<內視鏡日> 連結如下:  7月14日は「内視鏡の日」 <714>日語唸起來就是<內視> 個人是在2007年七月的<內視鏡日>左右 升任總醫師  開始接受大腸內視鏡的訓練 至今也過了14年 這14年當中我目睹了: 從雙人插入法轉化成單人軸保持短縮插入法的過程,  NBI的導入,  290內視鏡的開發,  舒眠大腸鏡的推廣,  ESD的發展,  Dual Knife-J的引進,  Cold snaring的推廣,  ADR的介入.... 凡此種種都在我醫師生涯中留下了印記 最後用我最喜歡的一張圖當作結尾 圖中的左手小指勾著內視鏡,  就 像是我與內視鏡簽訂了誓約 左邊的日文寫著: 為了最重要的人 一年一度的約定 內視鏡の日

國父孫中山先生 與 窄頻光NBI 的淵源

圖片
好幾年前 Olympus 窄頻光(NBI) 內視鏡影像 剛出來的時候 就覺得日本先生 真的好厲害 怎麼會想到 用濾鏡 把一些光過濾掉 利用剩下來的光成像 來模擬出類似於染色的效果 並且還能判斷出病變的良性與惡性 ほんとに素晴らしい、好厲害!! 剛好那時廠商邀請到 NBI的發明者 佐野 寧 先生 來本院演講 也有機會跟他一起同桌吃飯 期間他除了分享當時 日以繼夜 夜以繼日 鑽研在光學實驗室研發的過程 也提到他即將離開 東京國立癌症研究中心 回到自己神戶自家醫院 當第四代院長 席間 他用英文跟漢字問我知道孫文嗎? 我說當然知道啊 是國父啊 他說 他的祖父是跟孫文是好朋友 孫文在神戶的時候 祖父常常資助他 我聽到覺得好有趣 以前就知道孫文跟日本很有淵源 早年在推翻滿清前 常常流亡日本 同盟會也是在東京成立的 上網查了一下 孫文去過神戶多次 其中最盛大的是在1913年 算起來是袁世凱執政期間 孫文已經跟袁世凱鬧翻 二次革命失敗後 再度亡命日本 籌組中華革命黨時期 當時神戶各界還給他辦了一個盛宴 佐野 寧 的祖父 佐野 誉 應該就是那時候跟孫文結成好友的 想想也覺得真神奇 當時的 佐野 誉 要是沒有資助孫文 說不定 袁大總統已經抓到孫文 至今中華民國還是北洋政府執政 後來的國民黨都還不知道在哪裡 也不會有現在的高雄市長補選的風風雨雨了 總之 想到現在每天使用的NBI影像 還跟我們的國父有這麼一段淵源 提出來跟大家分享一下

從通論到各個位置的 ESD 教學影片

圖片
從通論到各個位置的 ESD 教學影片 1.通論 大腸鏡黏膜下剝離術ESDの奧義 2. 各個位置教學影片 Sigmoid colon LST-G 4-5 cm D-colon LST, 4cm S-colon LST with biopsy-related fibrosis A-colon LST live demo in English A-colon LST hybrid ESD 中文解說 Appendiceal orifice LST(戰略解說) T-colon LST戰略解說 A-colon LST戰略解說

台語民眾版 內視鏡粘膜下剝離術 (ESD) 介紹

圖片

如何使用 窄頻光(NBI) 內視鏡觀察病變?

圖片
延續上一篇 如何使用白光內視鏡正確診斷大腸腫瘤? 當我們完成白光初步的型態觀察分類後 接著就要進行窄頻光(NBI)觀察了 NBI觀察是來自日本 佐野 寧 先生的發明 他利用濾鏡的原理 將適當的光留下來 呈像出類似於染色的效果 藉此觀察腫瘤表面微血管的細微結構 並區分出良性與惡性病變 影片如下: 最後可據此決定 內視鏡治療 或是 腹腔鏡根除性腸道切除 非常方便 我個人比較常用的NBI分類是 JNET classification 簡單來說 Type 1為增生性息肉hyperplastic polyp Type 2A為腺瘤adenoma Type 2B為superficial invasive cancer invasion深度小於1000微米 Type 2B 以前都適合作內視鏡治療 Type 3由於invasion深度大於1000微米 淋巴結轉移機會約10% 一般會建議追加腹腔鏡根除性手術並摘除腸道周邊淋巴結                                    數年前與 佐野 寧 先生 在本院合影 至於何時使用Crystal violet做染色觀察 我們下個文章討論 Crystal violet染色

如何使用白光內視鏡正確診斷大腸腫瘤?

圖片
一位有經驗的大腸鏡專家 發現到大腸腫瘤時 會先根據外觀型態區分成突起型與平坦型 再將突起型分成有柄 Ip和無柄 Is 平坦型 根據 高起程度分成 IIa, IIb, IIc 這就是所謂 Paris classification 在日本 根據外觀型態會同時使用  工藤 進英 教授提出的 側方發育型腫瘤(LST)分類系統 將腫瘤先分成 顆粒型 (Granular) 與 非顆粒型(non-Granular) 再將 顆粒型分成 均質型 (homogeneous) 與 結節混合型(nodular mixed) 非顆粒型分成 平坦型(flat) 與 假凹陷型(pseudo-depressed) 日本這樣分類的目的是幫助判斷病變的惡性程度 來幫助決定是否使用內視鏡治療 根據2016年臨床消化器內科的指引報告 四種分類的深部侵犯比例如下 所以囉 最適合接受內視鏡治療的就是LST-G(H) & LST-NG(F) 因為 deep invasive cancer rate 只有 0% & 4% LST-G(M)  deep invasive cancer rate 是13%  我還能接受使用內視鏡治療 而LST-NG(PD) deep invasive cancer rate高達46% 使用內視鏡治療前 一定要與病患詳細溝通 並提及後續追加根除性手術的可能性 至於如何使用 窄頻光 與 放大染色 內視鏡觀察病變 我們下一篇文章討論 如何使用 窄頻光(NBI) 內視鏡觀察病變?

決定進行內視鏡治療前, 要切片判斷良/惡性嗎?

圖片
關於這個問題 先說結論 決定進行內視鏡治療前, 不需要使用切片判斷良/惡性   再說一次 決定進行內視鏡治療前, 不需要使用切片判斷良/惡性   理由有二 一是  切片會造成粘膜下層纖維化 導致粘膜下層無法適當墊高 容易在進行 內視鏡治療 時造成穿孔 二是  現今內視鏡鏡頭具備  高解析度  染色放大 窄頻光(NBI)  等等的功能 配合三種分類系統 1. 日本 LST 分類 2. NBI JNET分類 3. 工藤 分類 將 高達95%的病變  給予相當於病理切片的正確診斷 因此 只有在無法使用內視鏡切除的惡性腫瘤 我們才會在接受根除性手術前 進行傳統的內視鏡病理切片 至於如何使用 內視鏡 高解析度  染色放大 窄頻光(NBI)  的功能 配合三種分類系統 給予相當於病理切片的正確診斷 我們下個文章討論  如何使用白光內視鏡正確診斷大腸腫瘤?

該如何選擇適當的內視鏡進行ESD呢?

圖片
關於這個問題 我以市面上最普遍的Olympus系列內視鏡來說明 我建議 ESD必須使用 治療用內視鏡 何謂治療用 即前端的角度可以高度轉彎 手感會更好 那長度上如何選擇呢? 我建議 使用 130公分治療用腸鏡 PCF-H290TI 處理乙狀結腸以上的ESD 100公分 治療用胃鏡 GIF-H290T 處理乙狀結腸以下的ESD 當然兩者出刀的位置兩者略有不同  需要熟悉 影片如下 除非病人腸道狀況特別redundant or floppy 才使用160公分腸鏡

內視鏡粘膜下層剝離術(ESD)的併發症--穿孔與出血

圖片
任何手術都沒有所謂100%一定成功 一個負責任的醫師在術前說明書 一定會提及可能的手術併發症 當然內視鏡粘膜下層剝離術 (ESD) 也不例外 ESD最常見的併發症有二 穿孔與出血 穿孔最常見的原因  是因為術前切片導致的粘膜下層纖維化 導致粘膜下層無法順利墊高 因此容易在剝離時 造成穿孔 影片如下 所幸大部分的術中穿孔 都能夠使用內視鏡夾立即修補 影片如下 依照我們的資料統計 僅有 1.5% 病患需要使用腹腔鏡修補穿孔 影片如下 另一個常見的併發症是出血 通常的原因是腫瘤下層豐富的細微血管導致 所幸大部分的術中出血 也都能夠使用內視鏡夾與止血鉗立即止血 影片如下 總而言之 任何手術都有所謂併發症 所幸有經驗的醫師都能將風險降到最低 還是老話一句 進行治療之前 一定要與醫師充分溝通 選擇最佳的治療方式

東京都內地下鐵關於 粘膜下切除術(ESD)的廣告

圖片

做ESD前的基本功--大腸鏡插入法

圖片
最近常常有後輩醫師跟我學習ESD的手法 我覺得重點還是在於大腸鏡插入法 早期我剛入行的時候 是使用所謂的雙人插入法 使用的是160公分的腸鏡  如下圖 醫師兩手操作旋鈕 技術員進出管子 如今回想起來真的非常不理想 完全無法完成現在的觀察與治療的水準 約15年前單人插入法開始引入本院 由醫師右手進出管子 左手控制旋鈕 單人插入法剛做的時候 仍是使用160公分的腸鏡 沒有工藤 進英教授 的軸保持短縮法 觀念 常常插入到盲腸的長度還是大於100公分 大腸鏡的控制仍然非常不穩定 有人會問 為何一定保持軸短縮法呢? 主要就是為了進行ESD做準備 良好的 大腸鏡的控制必須達到 右手的細微動作都能夠準確的傳遞到腸鏡的前端,  影片如下 甚至右手放開腸鏡 整個視野都保持不變 這樣才能使用右手進出器械進行治療的動作, 影片如下 總而言之 工藤 進英教授 的軸保持短縮法觀念是基本功 我建議在日常的檢查就要使用130公分腸鏡 務必要訓練自己   讓盲腸插入深度  愈短愈好 像下面照片中不到60公分達到盲腸就很理想 甚至使用胃鏡也ok 但是要怎麼達成 單人操作的 軸保持短縮法達到盲腸 呢? 可以參考以下影片

(民眾版)大腸息肉經內視鏡切除後,何時需追加根除性大腸切除手術?

圖片
高達90%以上的大腸息肉 我們都能夠利用內視鏡的放大染色觀察( 看這裡 ) 給予正確的診斷 然而仍然有5-10%的癌病變 藏在凸起的大型腫瘤中間或是腸壁的皺褶之間 無法在術前觀察到 因此內視鏡切除後的標本的病理判斷就非常重要 一旦癌病變的粘膜下侵犯深度大於 1000微米(=1mm) 根據日本國立癌症研究中心的報告顯示 ( 原文在此 ) 約有10%有腸道周邊淋巴結轉移 這個狀況  我們會建議病患追加腹腔鏡根除性大腸切除手術 合併清除腸道周邊淋巴結 將癌細胞徹底根除 總而言之 進行治療之前 一定要與醫師充分溝通 選擇最佳的治療方式

高榮醫訊文章二

圖片

高榮醫訊文章一

圖片

外科醫師的喜悅

圖片
上個月收到一封發自美國 Michigan的來信 內容說目前一切平安 在美國追蹤都很正常 還附上一張大腸鏡追蹤正常的照片 我一開始不確定是誰 仔細一看原來是去年接受ESD手術 旅美W先生的來信 W先生旅居美國 Michigan多年 去年在 University of Michigan  接受大腸鏡檢查 ,  發現在盲腸有個 5 公分的扁平型息肉 ,  美國的醫師建議他 內視鏡分次切除(EPMR)  但經過再三考慮後  他決定至本院接受ESD      手術過程順利切除病灶 術後兩天即出院 但有經驗醫師都知道  這種大型病變   術後的追蹤狀況非常重要 因為復發的機會還是存在 還好今年追蹤起來的結果一切正常 我看完也鬆了一口氣 我問W先生說 我可以把你的照片放在我的網站上嗎? 他說非常樂意 剛剛我又看了一眼照片上W先生爽朗的笑容 覺得當外科醫師的喜悅莫過於如此 不但拔除病患的痛苦 並且順利完成了一台連美國醫師都覺得困難的手 術 最後放上W先生的卡片 希望我的病人都一切平安

<民眾版>進行內視鏡治療前 醫師會做什麼?

圖片
當大腸鏡發現了腸道的早期腫瘤 在進行治療前 醫師就會開始進行基本的觀察 觀察的目的 最重要的就是區分 腫瘤是良性或是惡性 首先我們會先從外觀初步分成 突起型 與 平坦型 一般來說 愈平坦的 治療難度愈高 惡性度的機會也愈高 再來我們會使用放大觀察表面的微血管紋路 一般來說  微血管紋路愈零亂 惡性度愈高 治療前的最後一個步驟 是決定治療的策略 1.要使用 健保線圈型電刀?  還是自費電刀? 2.病患姿勢 要怎麼擺 才能讓腫瘤整個曝露出來? 3.要使用 長內視鏡? 還是短內視鏡? 4.下刀位置 要從遠端開始?  還是近端開始? 5.要直視切? 還是反轉切? 6.哪個位置有穿孔或出血的可能性 要先判斷出來 總而言之 進行內視鏡的治療前 有愈完整術前準備工作  才能帶給病人愈安全的手術治療 放上影片如下:

一鏡入魂~~除瘤無痕~~我的ESD旅程

圖片
2007年 我第一次聽到ESD  當時在跟中榮陳周斌主任學習腹腔鏡手術 他說日本現在已經能夠使用大腸鏡切除腫瘤了 我想說那不是也沒什麼  就用電刀削下來而已 那時我的心力都放在腹腔鏡手術 聽過也沒什麼在意 隔了幾年 ESD 開始登陸台灣 我們醫院也購入了全套ESD的設備 看完示範影片  自己就開始做了 沒想到這種手術超難 手感跟我們外科醫師熟悉的腹腔鏡手術 全然不可同日而語 第一 大腸鏡不是很容易達成穩定的控制   第二 腸壁超薄 一不小心就會燒到穿孔 非常可怕 後續  有多次機會請到日本 傅 光義 醫師 來院示範 ESD教學 我觀察到他的大腸鏡控制力 非常穩定 為了達成大腸鏡的高度控制力 我開始重新思考大腸鏡的插入法 努力鑽研 工藤進英 教授 的 <軸保持短縮法> 達到所有盲腸插入距離都介於 60-80公分    才是能夠進行ESD的基本條件 2012年 我公費至日本癌症研究中心東病院 跟隨 池松 弘朗 先生 學習大腸鏡的內視鏡治療  2014年 參加了台灣 IRCAD舉辦的ESD研習營 親自觀察兩位 日本ESD開創者  日本癌症研究中心  斎藤    豊    先生   神戶大學                    豊永 高史     先生   大腸鏡插入法 與  ESD手技 尤其是  豊永     先生 的 手把手教學  至今我都記憶猶新 他不斷的修正我大腸鏡的手法 從 左手握法  身體的姿勢  使用右手出刀... 各種技巧 真是收穫良多 這些年也涉獵大量的日文原文書籍 包括 : 工藤進英   教授    大腸鏡插入法                           大腸鏡腹部壓迫法 大圃  研    先生    大圃流 ESD セミナー                             ESD text 去年與 日本ESD大圃流 傳道者 村元 喬 先生 合影 至今 不管是在完整切除率( >90% ),   併發症比率( <5% ),   復發率( <5% ) 都在一流醫學中心的水準之上 相信能提供給台灣病人跟日本同步的醫療服務.

適當的姿勢 產生適當的traction

早上做了一台 D-colon LST-G ESD頗有心得 重力的traction真的超重要 正確的擺位才能得到適當的traction 有了適當的traction 才能做好ESD 還有 Dual Knife-J 真的是神器啊

靠近肛門口的ESD

最近看 paper 日本幾位 ESD 的大師 包括   斎藤   大圃   矢作 一直在挑戰  lower rectum to anal canal  的 ESD 這個傳統上 GI man 不太熟的解剖位置 平常我們 Colorectal surgeon 在開痔瘡都知道 Hemorrhoid 底下的血管有時候非常粗 沒弄好出血量驚人 ⋯⋯ 所以在 anal canal 要用內視鏡的小電刀去完成 ESD 首先要克服的就是止血處理 到底大腸鏡用的止血刀 能夠處理 hemorrhoid  血管嗎? 我個人還滿疑慮的 ⋯⋯ 再者   這個位置常需要使用到大腸鏡反轉技巧 反轉後的大腸鏡控制難度大增 一不小心出血或穿孔   無法精準到位處理的話 整台 ESD 會一潰千里   兵敗如山倒 今天自己也做了一台這個位置的 ESD 而且是用 snare tip 做 做完後覺得上述自己的疑慮好像都可以克服 首先用 snare tip 處理 hemorrhoid  血管是 ok 的 燒久一點都可以 sealed off 缺點就是 wound  底部都黑黑的操灰搭 不太漂亮 再來   大腸鏡反轉後雖然控制力不佳 但是用來打 injection  還是可以的 Submucosal dissection 還是恢復正常位做 我覺的比較 Safe  總之 手術這種東西 真是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看別人做是一回事 還是要自己做一次才能體會箇中滋味 ⋯⋯

做ESD 重力是王道

圖片
今天做了一台4cm D-colon ESD 一開始重力都不太幫忙 後來調整姿勢找到重力方向 dissection speed變得飛快 一不注意竟然從flap中間直接dissection 到對側邊緣 一條tunnel就這樣鑽出來了 tunnel出來以後, 往左往右dissection 變得更容易 就這樣.... 完成了生平首例的tunnel creation ESD...真開心 真沒想到用一般Olympus cap也能做tunnel creation ESD